青瓦的歷史繼承了三千年的建筑歷史,經過了造型尺寸和技術的演變,以其美觀、簡單、防雨、保溫等優點,最終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,古老的"漢瓦"。說起來,就像景德鎮瓷器,意思是蜀寒青瓷磚,無論在材料、美觀和使用上,都比其他地方更多。大邑地處川西鶴鳴山,是白堊紀地質公園龍門山脈與古臨邛山脈相聯之地,盛產燒制優質瓦材的主要原材料——"粘土"。基于這樣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,大邑青瓦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目前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粘土磚瓦生產基地。
青瓦可能是在西周早期(公元前1066年)在屋頂上使用的,可以從祁山遺址上看到,當時認為它只在山脊上使用過。到了春秋時期,較多發現板青瓦、筒青瓦、青瓦當,表面多刻有各種精美的圖案,可知屋面也開始覆青瓦。
早在公元前640年就在希臘奧林匹亞建造的赫拉神廟,是用粘土燒制的青磚房屋中最古老的一座。燃燒青瓦的技術很快在歐洲和亞洲蔓延開來。羅馬人最早使用砂巖和石灰石混合制成青瓦。
秦漢時期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陶瓷工業,并在這一過程中進行了許多改進,如改為綠色瓷磚榫,使青瓦更加兼容,取代青瓦釘和青瓦鼻。西漢時期,取得了明顯的進步,圓藍色瓷磚由三工序簡化為一工序,綠色瓷磚的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,被稱為"秦磚漢青瓦"。
分享: